尹顺意:用专业服务赢得居民认可(社会工作领域先进人物)

作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的一名专业社工,尹顺意带着团队劝和1000多对夫妻,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组建了一支本土专业社工服务“铁军”,带领团队探索出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模式等创新实践,搬迁困境儿童个案督导服务案例被团中央选为经典案例。

婚姻家庭矛盾的“和事佬”

2014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尹顺意成为重庆市首批持证上岗的婚姻家庭社会工作者,入驻黔江区婚姻登记中心,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负责调解和法律咨询,并为困难群体提供维权服务。“当时,社会工作服务在全市的知晓率并不高,特别是渝东南地区,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尹顺意回忆。

上岗后,缺乏实战经验的尹顺意发现,婚姻家庭调解并不容易。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尹顺意系统研学了家庭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课程,将心理学“情绪ABC理论”与法学婚姻家庭权益保护知识深度融合,从以往的离婚调解卷宗中汲取经验,围绕家庭功能状态等维度进行专业评估。

“调解就像煮粥,火候大了煳锅,小了夹生。”尹顺意将传统调解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相结合,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调解办法。截至目前,尹顺意已经从事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10余年,带领的12人专业团队帮助1000多个家庭解决矛盾。

搬迁社区里的“大管家”

2015年,尹顺意发起成立重庆市黔江区顺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带领团队开展专业服务。

黔江区城南街道李家溪易地扶贫安置点是一个开放小区,是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融合矛盾多,后续帮扶任务重,治理难度较大。

尹顺意刚来时,社区工作人员直摆手:“李家溪人口复杂,我们都搞不定,你们几个年轻人未必行。”

尹顺意并没有退却,和社区一起开展活动搞宣传,入户走访听需求。他在走访中发现,农村群众搬进城市新社区,难免有些不适应。为此,他带着团队先后对413户搬迁群众进行逐一走访,收集整理各类调研数据近6000条。

留守儿童放假没人管,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开展“周末课堂”解决孩子无人管问题;家庭困难的单亲妈妈想找一份能顾家的工作,定制帮扶方案,帮助她申请公益性岗位;孤寡老人吃饭难,积极联动基金会,打造社区老年公益食堂……一次次走访,一场场活动,居民和社区的变化,让尹顺意和团队的服务得到了认可。

居民幸福的“守护者”

“社工是干啥的?”刚回黔江区时,乡亲们的疑问更加坚定了尹顺意宣传推广社会工作服务的决心。

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后,尹顺意带领团队培育了11家社会组织,推动建立35支志愿服务队伍,参与了30余个项目、为60余人提供督导,并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走进村(社区)、学校等地,宣传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其督导的专业社工团队中有6人成为先进典型,培育了7名五星级志愿者。

“我们不给居民讲专业理论,就直接说我们能干的事情。”尹顺意和同事们在坝坝上支个“解忧杂货铺”,不卖货只卖“服务”。“群众有需求,我们就有专业服务回应。我们把倾听、接纳、尊重、同理心、社区照顾等专业知识技巧融入邻里矛盾调解,化解群众矛盾的同时,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尹顺意说。

如今,尹顺意和同事们围绕“一小一老一残一困”开展关爱帮扶,整合基金会和爱心企业资源800余万元,组织动员1500余名志愿者、专业社工开展公益托管、助农增收、结对关爱、矛盾调解等服务,覆盖超3万人次。

2022年,尹顺意成为黔江区政协委员,以专业视角继续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基层治理等热点问题,积极收集社情民意,提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的提案。

从婚姻家庭调解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尹顺意带领团队以专业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杜蓉 通讯员 向攀轩 戴杭岑)

(尹顺意简介:重庆市黔江区顺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重庆市青联委员、重庆市黔江区政协委员,曾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个人、重庆市最美社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