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橙”让行业协会商会“破茧成蝶”(行业协会商会在行动)

在湖北省襄阳市,一场以“活力橙”四强工作法为核心的改革实践,正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襄阳市通过强党建、强体系、强监管、强发展“四轮驱动”,破解管理难题,激发行业协会商会活力,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如今,这里的故事正成为党建引领行业创新的生动注脚。

强党建:点燃“红色引擎”,激活内生动能

走进襄阳市天门商会党建活动室,墙上“党建文化就是最好的商会文化”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每季度一次的“理论+文艺”党课,用快板、情景剧等形式宣讲党的政策,吸引了众多会员企业代表参与。“过去开会总怕枯燥,现在党课成了大家抢着参加的热门活动。”商会党支部书记彭军祥感慨道。

这份转变,源于襄阳市委“两新”工委的创新探索。针对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覆盖不全的问题,采取“单建+联建”、“实体+功能”等形式,灵活组建党组织120个,选派35名党建指导员下沉一线。襄阳市旅游行业协会负责人说:“党建指导员手把手教我们规范开展组织生活,会员企业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襄阳市湖南商会的蜕变就是典型。通过规范支部建设、创新主题党日活动,该商会党组织功能不断强化,连续四届获评全国“四好”商会。“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商会会长李文喜说。如今,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已实现党建工作有形有效覆盖,党的声音可以直达会员企业、产业链条。

强体系:织密“管理网格”,夯实发展根基

“脱钩不脱管”是襄阳市行业协会商会管理的关键词。通过分级分类管理,襄阳市逐一明确146个市级行业协会商会与29家行业部门对应关系,拧紧“管行业也要管党建”的责任链条。

在襄州区朗格产业园区,一场由襄阳市投资商会发起的沙龙活动正在举行,15家行业协会商会代表、企业家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集聚一堂,围绕襄阳都市圈建设建言献策,签署合作备忘录。“过去各自为战,现在有了联系点制度,政企沟通更高效了。”襄阳市投资商会会长刘玉红表示。

良好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襄阳市建立的“3+3+20”联系点体系,即3个市级协作区、3个县级行政区划联系点、20个市县联系点协同联动。依托这一体系,已促成27项专利技术落地生产一线,“产业链吹哨、部门报到”的服务机制让企业诉求有了快速响应。

强监管:筑牢“廉洁堤坝”,护航健康发展

襄阳市企业联合会通过引入专业机构完善治理结构,获评5A级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必须守规矩、讲担当。”襄阳市企业联合会秘书长赵乐成深有感触。

襄阳市荆州商会的一场“清廉民企签名活动”引发关注。商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会员企业签署廉洁承诺书,弘扬廉洁文化。“廉洁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风清气正,才能稳步发展。”商会负责人郑天军说。

严管之下见实效。襄阳市通过“政治联审”、“清廉同行”等举措,深化清廉行业协会商会建设,为行业协会商会戴上“紧箍咒”。2024年,开展行业垄断、违规评比、违规收费清理规范专项行动,督促110个行业协会商会自查自纠,引导健康发展。

强发展:拓展“链式思维”,赋能产业跃升

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对接会上,“兴链服务团”的专家正为企业把脉问诊。“协会专家帮我们对接了高校科研团队,解决了电池技术瓶颈。”骆驼集团铝壳研发负责人周佩兴奋地说。这一幕,正是襄阳市“链式服务”的缩影。

襄阳市委“两新”工委牵头搭建的“兴链服务团”,已组织行业展览237场,帮助173家企业完成贷款24.65亿元,促成41家企业达成1.6亿元产销合作。更亮眼的是“以商招商”成果——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牵线搭桥,16个总投资107.6亿元的项目顺利落户襄阳。

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行业协会商会的辐射带动。襄阳市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融入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结对帮扶515个村,实施772个兴村项目,公益捐赠5.4亿元,汇聚起共建襄阳都市圈的澎湃动能。

从党建赋能到产业升级,从规范监管到乡村振兴,襄阳市“活力橙”四强工作法正书写着行业协会商会改革的“破局之道”。未来,襄阳市将继续以“党建强、发展强”为底色,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樊体亚 曾研)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