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同心圆”

——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边疆地区治理提质增效

编者按: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指出,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以调研破题,推进“减负、赋能、解困、整改、督促”,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多方协同联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方面发力,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围绕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一体推进“减负、赋能、解困、整改、督促”,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健全完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合力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同联动,切实促进基层干部队伍优化提升,聚力推动边境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绘就内蒙古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同心圆”。

以“圆心”明重心

持续推进“小马拉大车”问题集中整治

“以前村里开会、检查工作比较多,现在有了村级组织工作事项清单,哪些事在村里办,哪些不应由村级组织承担,就非常清晰了。”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塔尔湖镇丰产村党支部书记刘有宝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坚持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结合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紧盯任务超载、责任超载结构性难题,坚持深查细照、明责减负、同向发力,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深查细照“疏堵点”。抓好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措施落实,深入推进嘎查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证明事项“三项规范”,从严规范行业协会商会面向基层的调研、培训、会展等活动。健全基层减负监测反馈、专项督办和问题倒查机制,进一步优化嘎查村(社区)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防范处置机制,避免基层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明责减负“消痛点”。完善基层工作事务准入制度,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在基层党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群众上。市、县、乡三级自上而下明确村级组织工作事项51项、依法协助事项20项。将村级组织规范为3类、工作机制压减为4个,嘎查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外部标牌标识压减到6个以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嘎查村(社区)宣传展示指导规范》,对外部挂牌、内部功能室挂牌、上墙制度等6个方面15个具体事项进行明确,推动内部实行“一室一牌”“一室多用”。

同向发力“抓重点”。自治区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1家单位参与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项组,保留自治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盟市、旗县层面,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成员单位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坚持以“调研开路”,严格“征集难题、形成选题、认领主题、开展实验”的工作流程,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同题共答。

以“半径”拓边界

健全完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

“‘红马甲’又来了。”这是家住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蔚蓝廉租小区的贾粉莲常说的话。80多岁的贾粉莲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又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身着“红马甲”的网格员便成为贾奶奶的好帮手。他们主动上门帮助贾奶奶核检低保、交水电费,耐心为老人答疑解惑。

内蒙古进一步优化网格和网格员队伍,划分2.55万个社区网格,建立“网格(小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架构,健全“网格(小区)党小组+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架构,推进“多格合一”,建立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四方共议”机制,推深做实基层微网格、微治理、微服务。

推动基层微网格“精准发力”。以“铁三角”基层微治理架构为基础,形成“党小组统揽全局、网格员包户到人、单元长定点作战”的治理格局。兴安盟扎赉特旗在旗党群服务中心、音德尔镇、好力保镇、努文木仁乡4个苏木乡镇(中心)中选取5个试点嘎查村(社区)示范先行,做细做实“铁三角”基层微治理机制。

推动基层微治理“多元发力”。夯实以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为主体,在职党员、领导干部、嘎查村(社区)村(居)民代表、志愿者等为支撑的网格力量,激发协同效应,进一步健全排查预警机制。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河街道碧桂园社区创新建立“三级响应”化解机制:简易问题由楼栋(单元)长当场即接即办,复杂事项由网格员协调处置,疑难问题启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创新“茶桌调解会+马扎议事会”双平台协商模式,有效化解各类矛盾。

推动基层微服务“长效发力”。坚持以让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区各嘎查村(社区)通过设立道德评议“红黑榜”、树立民间“乡贤榜样”、推行“积分制”等手段,有效延伸基层服务“触角”。赤峰市穆家营子镇积极推行“积分制+志愿服务”模式,实施“爱心超市”兑换机制,推广“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物资”的双向兑换渠道,累计帮扶困难家庭700余户,提供心理疏导200余人次。

以“周长”聚合力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同联动

居民在哪里,需求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覆盖到哪里。内蒙古推动基层治理从“单边作战”向“系统集成”跃进,实现“有事找社区和物业服务企业能帮着解决,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高”的目标。

深化党建联建。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属地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凝聚各类资源力量,深化“红色物业”“红色网格”“红色驿站”等创建,推广党建引领接诉即办、信访代办等经验,推进区域化党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撑。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街街道东库街社区建立健全“小区党组织、‘红色物业’、居民代表”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乌海市积极发挥“热心人”在社区重大事务决策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初心会客厅”、楼栋长会议、居民座谈会等,了解“热心人”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建议,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创新联动模式。坚持用好社会慈善资源,通过盘活闲置空间、激活社会力量、优化服务供给,打造各类友好场景,实现友好场景从“功能单一”向“全龄友好”跃升。包头市设立25家社区慈善基金,将社区活动室改造为“老年棋牌室”“儿童关爱驿站”等,实现一室多用、全域共享。鄂尔多斯市邀请企业、商户入驻“多多评·码上生活”平台,开展“约惠康城·惠民助商”积分激励行动,激励更多人参与社区治理。

强化协同联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启动“四城通办”事项,四市共同梳理发布“四城通办”事项清单,进一步便捷了四城居民日常生活,为深化区域合作夯实基层基础。

以“弧线”连民心

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优化提升

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内蒙古从“选、育、管、用”四个环节对社区工作者队伍进行全链条设计,规范“选”的标准,改进“育”的方式,强化“管”的措施,拓宽“用”的渠道,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实现“选得优”。省级层面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提出六个方面40多条具体办法和创新性举措。制定《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实施办法(试行)》,指导各地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18人标准选优配齐社区工作者,推动符合条件的专职网格员按程序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呼和浩特市连续四年在全市统一公开招考,聘用4000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并采取“市编街用”方式,引入社区治理人才。

实现“育得强”。内蒙古持续加大对村(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基层干部政治素养与服务能力。启动实施“345”党员教育基本培训行动,即注重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骨干和其他党员“三类培训主体”,把政治理论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等内容纳入专题党课、示范引领课、入党第一课、实践实干课等“四种课堂”,抓好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五级联动教育培训”。组织对村(社区)“两委”成员进行定期轮训。目前,全区共有4000余名社区工作者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管得严”。用心用情搭建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明确日常管理、岗位交流及绩效考核等制度要求,健全村(社区)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制定岗位等级序列,实行分类考核。联合内蒙古大学建立内蒙古社会工作学院,实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三个行动”,推进开展调查研究、共建研究智库、加强学术交流、加强能力培养、共建实习基地、提升实务能力、开展双向交流、开展学历教育、提升专业水平、优化就业环境“十项重点工作”。阿拉善盟实时监测社区工作者档案信息,明确社区工作者履职轨迹。截至目前,已有7名优秀社区工作者实现晋升。

实现“用得好”。进一步拓宽用人渠道,优化社区工作者成长路径,全面推行“三岗十八级”薪酬制度,落实“五险一金”待遇,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构建“履职有考评、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呼伦贝尔市14个旗(市、区)社区工作者“五险”均已落实,12个旗(市、区)已为社区工作者缴纳住房公积金,剩余2个未为社区工作者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旗(市、区)已进入资金拨付阶段。

以“同心”谱新篇

推动边境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蜿蜒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守好“北大门”和建好“护城河”,内蒙古责任重大。近年来,自治区深入开展新时代“五边行动”,进一步深化“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推动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陲睦、边境稳、边防固。

“你对群众好,群众就对你亲。”这是阿拉善左旗公安局乌力吉口岸边境派出所外勤民警姬沁贤工作手册扉页上的第一句话。

阿拉善盟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00多公里,是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大门”。

在阿拉善右旗,有一支由退役军人、返乡青年、民兵队伍等多方力量组成的“漠北驼铃”护边队,他们是边境线上行走的“鹰眼”,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阿拉善右旗还拥有全区首支巾帼巡防服务队,由12名女性民警辅警及10名女性护边员组成。服务队在中蒙45公里边境线、2.8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开展巡边护边、法律宣传、政策宣讲和公益服务,被誉为国门的“铿锵玫瑰”。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护边员格日勒其木格与巡逻民警、嘎查牧民一起升国旗的视频刷屏社交网络。锡林郭勒盟创新推行以“乡村户为点、边境为线、沿边地区为面”的边境党建“点线面”工作法,即“点”上着力在织密组织体系上下功夫,通过实施“抓乡促村带户”整体提升工程,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乡村户组织体系,以组织固边引领带动稳边富边;“线”上着力在强边固防上下功夫,深化党政军警民融合共建,将边境线20公里以内的牧户全部打造成“堡垒户”,推行“五户联防”,筑牢边境“第一道防线”;“面”上着力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促民族团结上下功夫,让党旗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形成了党建引领边境治理的“锡林郭勒样板”。

边境稳定从过去靠部队、靠边境派出所,到现在人人参与守边戍边。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守护着近200公里中蒙边境线,平均每名嘎查干部联系服务农牧民200多人。乌拉特后旗3个抵边苏木镇以党委、政府为轴心,以3个驻地边防连队、5个边防派出所、22个驻地企业为链条,辐射带动8个边境嘎查村党员和1000多户牧民深入开展“党政军警民企”联创联建工作,打通了服务牧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内蒙古由点及面、破题深入,进一步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实现从点上试点到面上推进、从减负增效到共建共治的转变,持续夯实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基础。

编后语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既立足当下、集中发力,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集中整治,健全完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协同联动多方力量办好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又长远谋划,久久为功,制定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勾勒出一幅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的生动图景。

(本版内容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