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坚持“减负”与“赋能”同向发力、“当下治”与“长久立”并举,强化全域统筹,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明责减负,让“大车”变“轻”。扎实推进体系框架试点,鄂城区作为全省基层治理体系框架试点县(市、区),全面梳理制定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职责规定,制定村(社区)组织工作事项主责事项清单、协助事项清单、负面清单,确定主责事项从31项精简至18项,协助事项从52项精简至28项,负面事项12项,取消出具证明事项35项,建立村(社区)工作事务准入机制;理顺乡镇(街道)组织架构与区直机关“一对一”“多对一”工作对接,收回街道无力承接的赋权事项;整合区委办和区政府办目标考核、督查督办等职能,组建督查考评中心,实行“督考合一”“多考合一”。全市摸底调查村(社区)“滥挂牌”情况,组织开展集中清理,将不规范挂牌全部摘除,同时对各地不定期开展暗访,坚决防止反弹。规范整治证明事项,针对村(社区)“万能章”现象,组织各地将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进行公示,对发现有不合规的证明及时予以通报、责令整改,有关部门对照问题举一反三、立行立改、坚决纠正;积极推行信用承诺制,减少村(社区)证明事项,通过市信用平台报送信用承诺信息,村(社区)证明事项显著下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当下减”与“长久立”相结合,制定应用管理规范,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整治工作;全市设立21个为基层减负观测点,不定期开展“六必查”回头看,收集情况、分析研判、及时整改,确保自查自纠清理规范到位、发现问题清单式管理落实到位、源头治理松绑减负到位。
赋权增能,让“小马”变“壮”。强化编制下沉,全力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市级共向区、乡镇(街道)下沉编制360余个,各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均有所增加。强化力量增能,落实街道、城市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选聘市区联点共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400余名党员干部在社区党组织兼任委员;坚持优化治理单元,做实小区(小组)治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600余名,全市1.3万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不断壮大基层治理力量。强化资源增能,推动158家市、区单位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动态调整“三张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县级以上党委(党组)每季度研究一次“三张清单”,前三个季度建立“三张清单”289个;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领办民生实事590余件。强化培训增能,选派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相关培训;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前往福建厦门实地培训;举办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头雁领航·效能提升”等专题培训班;各区(开发区)对村(社区)“两委”成员进行全覆盖轮训,切实提升基层干部为民服务能力。
数字赋能,让“群众跑腿”变“数据跑路”。推动高频事项延伸,针对群众生育登记、社保服务、困难救助等38项高频事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办理。深化政务便民服务,推进人社、民政、医保等部门在小区、园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增设自助服务终端80余个,上线“水电气网”自助服务一体机8台,完成8个省垂系统打通对接和市平台表单及权限配置。探索“一窗受理”模式,整合全区13个部门的专网为“一张网”,增加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零跑腿事项,培养“一专多能、全岗通办”的“全科社工”,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湖北省鄂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