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各地组织党员干部积极传承发扬好“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提升,努力提高为民服务质效。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举办“一宣三促·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州县级党员干部落实联乡联村制度,带头赴联点乡镇、村开展政策宣讲,并围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问题深入调研,畅通群众信访渠道,第一时间关注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州县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领相关业务科室党员干部深入联点村开展宣讲,及时了解和掌握联点村群众在发展生产、务工就业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与农牧、人社和乡镇的有效对接,确保联点村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10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乡村振兴指导员发挥身处前沿阵地作用,和村“两委”成员、返乡创业人员、带头致富人共同开展宣讲,不断壮大宣讲队伍力量。
在四川省巴中市第二期“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中,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凤谷村20余户村民集中反映“砍柴做饭难”问题,被巴州区列为重点民生事项督办。自2024年11月起,巴中市将每月第二个星期五固定为“社情民意联系日”,市、县两级“四套”班子成员等带头参与,市、县(区)部门主要负责人按需参与,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同步参与,代表委员主动参与。
如何保证群众诉求能精准、有效地被“捞”出来?巴中市通过村(社区)摸排,乡镇派单,市、县答题,形成台账,经过分类施策、分类施治,最终形成每月28日前上报至市委社会工作部的“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开展情况统计表。
“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而群众诉求化解,则是检验干部能力、水平和作风的‘大考场’。要求干部不仅能办好每一个个体关心反映的事项,还要能在制度和源头上及时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巴中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仅是“社情民意联系日”,不少地方创新方式,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深入问题突出、矛盾突出的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指导,把“四下基层”过程变成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福建省漳州市积极推广随访笔记工作法,漳浦县要求全县在编干部人手一本随访笔记本,进农家、访群众,进车间、访企业,进一线、访实情;龙文区出台具体实施方案,重点解决“记什么、怎么记、记了怎么办”等重点问题,确保党员干部写好“民情日记”、做好“关键小事”、答好民生答卷;云霄县常态化下沉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随着随访笔记工作法的推行,一个个涉及发展、民生、安全的难点堵点痛点被攻克。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有解思维、有为态度践行“四下基层”制度,推动“问题清单”变“幸福清单”,让群众家门口的方寸之地尽显民生幸福。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