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有温度的饺子、“温情速递箱”暖心传递、“志愿守护卫城 共筑文化未来”……一个个志愿服务项目,涵盖助老扶幼、社区治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串联起山东省威海市基层治理的多个方面,激起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一池春水”。
威海市聚焦创新志愿服务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创新,激活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通过设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系列特色品牌,探索构建起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单位齐抓共管、党员示范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新局面。
健全制度
锻造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如今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苑街道,用“自家人”办好“自家事”已成为居民的共识。
山花泰和府小区新上任的业委会主任姜仲范就是这样一位志愿者骨干。组织恳谈会,参加志愿服务,在姜仲范的带动下,小区里涌现出一批老党员、老干部、热心居民,建起“银发先锋队”,为社区治理贡献志愿服务力量。
威海市以开展“精致威海·志愿同行”行动为抓手,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推出“威雁竞飞”“书记领办”“社区共建”等专项行动,不断完善涵盖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威雁竞飞”行动通过建立“理论集训+实务带教+项目历练”三维培养体系,对全市390余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系统精准培训,帮带社区工作者成长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58.3%。
播下“红种子”,开出“幸福花”。威海市志愿服务实现从“派任务”到“找项目”转变,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为抓手,促进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见、时时可享。
打造品牌
培育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在高区怡园街道,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温度;他们奔波于社区楼宇,及时发现并反馈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等方面的问题,用行动传递志愿服务力量,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骑先锋”志愿服务队。
在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创投大赛上,“骑先锋”志愿服务队代表上台,被授予“文明骑行通行证”,鼓励他们自觉维护网约配送行业的规范和秩序,积极参与平安建设、社区服务、基层治理等工作,传承和弘扬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威海市通过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和队伍,培育和推广志愿服务项目,遴选具有示范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创投项目,促进需求端与服务端精准对接,创树“社工+”品牌,激发社会公益活力,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项目共推、发展共促,全力构建志愿服务新格局。
壮大队伍
打造志愿之城“威海模式”
对于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小巷管家”文明实践服务队成员王振明来说,每个月定期拜访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是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名为“让爱敲门”的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发动全市1200多名党员志愿者与300余户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结对,定期走访服务3000余人次。
威海市在社区全面建立“居民数据库”和“可动员志愿力量库”,创新实施了“志愿伙伴”计划,构建“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服务模式,充分发挥4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的成熟经验优势,带领志愿者在安置帮教、禁毒宣传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要进一步发掘和培育有需求、有专业、有实效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逐步构建起‘能力建设、资源链接、宣传推广’相结合的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模式,发挥志愿者队伍的‘磁铁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活动,把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做好做实。”威海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融合志愿服务力量、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提升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率和活跃度,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本报通讯员 王璐瑶 田苹桦)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