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任崇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基层治理领域改革,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治理根基,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论内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生动体现,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首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正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确保了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有效覆盖。只有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在正确轨道上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党组织处于领导地位,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

其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生动体现。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基层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能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从而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再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有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基层治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通过党建引领,可以不断创新基层治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从实践角度来看,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灾救灾等大战大考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党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彰显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些实践成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

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在构建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巩固和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以及强化典型示范带动等方面下功夫,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第一,构建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同,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有效整合力量,提升工作效能。

第二,着力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要与有关部门一道,推动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探索建立村(社区)事项准入制度,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各部门要把自己摆进去,对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排查起底,主动认账,立行立改,注重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各部门党组(党委)须树立正确政绩观,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不做“只留痕不留绩”的事,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广实践探索形成的有效做法,认真落实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政策举措,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巩固清理基层组织“滥挂牌”成果,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等下沉基层。

第三,巩固和充实基层治理力量。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实效。要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干力量下沉,完善有序流动的机制,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要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健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制度机制,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两企三新”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参与基层治理,组织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强化典型示范带动。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精准掌握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地方推进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梳理、总结、发布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各地基层治理水平整体提升。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其他地区或单位学习借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对推广的典型经验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鼓励基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典型经验,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作者单位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

(责编:蔡梦达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