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善用精简事务之“矛”、明责定权之“盾”、强基赋能之“鞭”,破除基层事务复杂繁多的障碍,厘清基层权责对等相适的边界,激活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动能,构建“路通、车轻、马壮”新格局。
以精简事务之“矛”
破除障碍
精考核,减群组,破除村级组织困于应付上级的障碍。由市委直接统筹市直部门考核工作,大力压减党建、宣传、政法工作考核台账,减少村级工作纸质台账,有效解决过度留痕等问题。清理规范政务APP使用,整治工作群,整顿留痕打卡负担,整合解散重复性、临时性、闲置性的工作群组,清理整改长期不更新的政务微信公众号、政务应用程序。
精制度,减牌子,破除村级组织工作机制不清晰的障碍。开展清理“滥挂牌”专项整治,市、县两级联动深入村(社区),强指导、明方法、纠问题,通过专项行动和持续“回头看”,全市128个乡镇(街道),1887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
精事项,减证明,破除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繁多的障碍。扩充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清单,市、县两级召集职能部门、乡镇(街道)、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召开专题协调会,以“问题在下面,根在上面”的思维导向,明确出具证明的责任归属,制发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办事指南。
以明责定权之“盾”
厘清边界
规范准入事项,健全准入机制。开展三次意见征集,与职能部门座谈、研究,建立荆州市村级组织准入事项指导目录,并同步指导县、市、区完成细化目录。其中,根据荆州实际回应基层关切,将“不得以调研名义开展督查检查”等5个事项纳入负面清单。
完善准入制度,厘清清单贯彻执行边界。印发准入退出试行流程,市级部门事项进入“协助清单”需在每年1月书面申请,经合法性、可行性、合理性评估,由专家联合乡镇(街道)、村(社区)论证通过后,配套相关资源下沉,方可进入指导目录。明确阶段性事项自然退出、申请退出、审核退出三种退出方式,防止目录无效积压、办事低效。
完善监管措施,厘清清单发挥效能的边界。印发试行监管办法,压实市、县、乡三级责任,畅通村级组织反映渠道,通过明确监管事项、压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完善处置措施等方式保障指导目录的有效运行。通过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机制平台,发现并解决问题。
以强基赋能之“鞭”
激活动能
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激活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动能。推进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职业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招考,建立后备人才库。与长江大学合作,成立荆州市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学院,建立“名社区书记工作室”,建立完善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全覆盖、乡镇兜底培训全链条培训机制,培养“一专多能、全岗适应”社区工作者。依据城镇人口平均工资提升薪资待遇,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事业编制、公务员力度,探索开展社区工作者“回家工程”、参与公益性社会组织交叉任职,通过多种举措,把人才留下来。
强化部门间统筹协调,激活资源服务下沉动能。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利用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机制平台,调度各部门完成重点任务,推进资源服务下沉,强化垂直指导。保障村(社区)资金投入,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采取“减上补下”方式,向乡镇(街道)划转行政和事业编制2000余个。深入践行“四下基层”,推行党员干部“四下沉”“当四员”模式,统筹6.9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为群众解决难题、开展服务30余万次。全市23家市直部门首创制定印发27个工作指引,做到全面规范、一看就懂、一用就会,基本实现减负工作的“有据可依”。
强化项目引领,激活守正创新动能。争取上级资金并配套市、县、乡三级以及村(社区)自筹资金,在12个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亲民化改造项目,以提效能、强服务、聚人气为目标导向,探索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结合“公益+商业”“一老一小设施服务嵌入”“农村物流一站式服务”等创新理念,探索基层治理新思路。
(作者单位为湖北省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