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团结井”见证共治历程

“三省井”,是一口位于安徽、山东、江苏三省交界处的井。二十世纪90年代初,安徽、江苏、山东三省交界处的村民为抗旱奋战6日,挖井80米,地下清水汩汩涌出,水井因此得名“三省井”。

然而,近些年,曾经一起抗旱的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周寨镇刘暗楼社区、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李六村、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朱集镇朱集村,三方村民多次因为婚姻家庭、宅地田地、邻里琐事产生纠纷。为解决这一基层治理难题,当地党组织多方协调,最终签订矛盾纠纷化解协议,三个村还共同出资修缮了这口井,又称“团结井”。

自此,开启了从三省三村到四省七县(市)为代表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毗邻党建探索。

一场强降雨打开解题思路

在三省井文化公园同心苑中,有一块刻着“同心同德”四个字的巨石,意为毗邻县(市)的干群同心同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皖苏鲁豫毗邻地区发展的互补性愈来愈强,经济社会交往活动也日趋频繁,建立信息共享、难题共破、风险共防、责任共担的毗邻地区基层治理协作机制,既是预防解决边界地区婚姻家庭、宅地田地、邻里琐事等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

毗邻党建的尝试从一起矛盾纠纷的调解开始。宿州市砀山县程庄镇王明集村、宿州市萧县黄口镇徐洼社区相邻,但因汛期文家河下游排水问题产生了矛盾。虽经多次调解,但纠纷长期悬而未决,不仅影响了两村村民的正常生活,也给邻里关系造成了影响,让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变得紧张。为了妥善化解这一矛盾,程庄镇与黄口镇协同发力,分析研判,找准症结,通过组织两村村民代表面对面沟通协调,开展法治教育等,有序化解了矛盾纠纷。

2024年9月,一场强降雨造成三省井文化公园被淹,村民无法进入公园活动。皖鲁苏三省镇村干部集思广益,通过实地查看,拟挖一条排水沟,将积水排到丰县十五号沟。但因涉及不同省份土地,群众意见不一致,三省干部共同做工作,最终形成了统一意见,经过5天奋战将积水全部排出,公园得以恢复开放。

这件事打开了毗邻党建的工作思路。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在考察学习、调研走访中,与菏泽市、商丘市、徐州市对接,依托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优势,达成省际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建设共识,实现跨界治理、协同发展,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份协议深化共治理念

宿州市以毗邻党建为鲜明特色、同心共治为重要理念、为民之本为强大动力,积极推进(皖苏鲁豫)四省(宿州市、徐州市、商丘市、菏泽市)四市(砀山县、萧县、丰县、夏邑县、虞城县、永城市、单县)七县(市)省际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建设。

2024年10月18日,皖苏鲁豫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建设联席会议在宿州市砀山县举行,四省七县(市)社会工作部共同签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框架协议》,建立皖苏鲁豫省际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为深化协议内容的落实,四省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畅通沟通渠道和常态化交流等机制,确保协作区建设长久稳定。

协作区正式建立后,以砀山县为代表的区域发生了不少改变。

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与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二坝村共同谋划排涝工作,在交界处开挖沟渠,修建桥梁,积极协调拆除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和宋楼镇刘王楼村交界处限宽路障,使得两地交通更加便利,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范集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丰县企业落户创业园,与协作乡镇就本地油桃、羊肚菌等特色产业开展合作,丰县多家合作社前来洽谈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等业务,有效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

一项机制显现共治效果

有内容,有机制,协作区建设成效开始显现,基层组织更加有活力。

皖苏鲁豫省际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通过开展联合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基层干部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四省省际相邻村在网格设置上打破地域界限,注重“跨村联建”,围绕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强协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服务质效。

如今,四省边界区域解决问题变得更加高效。各地依托网格共建,常态化开展交叉巡逻、警情互动、矛盾纠纷共调、重点人员共管,创建“睦邻一家亲调解室”,改善以往反映问题渠道不畅、解决问题不及时等情况。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联动合作,及时解决排涝难题、清除交通阻碍,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打造边界区域“红娘”驿站,通过组建公益“红娘”志愿团队、提供婚恋信息登记、组织联谊活动和调解家庭纠纷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家庭观,助推边界区域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以“三省井”为代表的皖苏鲁豫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建设,秉持“平等自愿、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理念,以党建为引领,汇集众智,团结奋进,实现跨界联动治理和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省际毗邻地区基层治理的善治之路。

(本报通讯员 唐云舒)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