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川渝地区基层治理专家座谈会在重庆市荣昌区召开。多位专家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本报记者与多位嘉宾就“多方协同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主持人(记者杜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在实践中,如何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
黄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要发挥群众在党群服务中心空间营造方面作用,突出各地差异性。党群服务中心是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目前,各地积极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并打造社区综合服务体。但要意识到,这些空间不仅仅是社区服务的载体,更是文化创造的空间,要发挥居民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城市和农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要体现差异性,要将服务精准对接需求,根据居民的需求营造公共空间,体现党群服务中心的差异性、独特性。
代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副院长):发展是治理的目标,治理是发展的必然路径,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社区治理要以人民为主体,以“微治理”探索社区居民自治路径,以“微民生”发展居民共享互助网络。通过建立收集“微心愿”、发展“微组织”、实施“微项目”、提供“微服务”的“微治理”机制,将居民自治融入日常生活,推动社区居民以组织化形式广泛参与到社区发展中,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让自治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主持人(记者杜蓉):基层治理不是“单打独斗”,如何更好发挥社会各方资源作用,激发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李向前(成都理工大学社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凝聚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可以通过做实城际社区的发展圈统筹资源,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一是深化毗邻地区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二是用好三类社会组织,川渝共有6.2万家登记社会组织,可以推动搭建川渝地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引入川渝地区的枢纽型平台型社会组织,带动在地登记的社会组织为居民开展服务,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三是发布城际社区的发展机会清单,推动川渝两地城际之间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四是链接异地行业协会商会资源,发展社区公益慈善。
宋辉(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系主任、教授):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以灵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新就业群体数量持续增加。新就业群体不仅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注重对新就业群体精准识别,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脚底板丈量的优势,精准摸排新就业群体从业状况和基本诉求,积极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引导新就业群体常态化参与关爱帮扶等工作,可建立新就业群体的信息、调解、跑腿、监督、服务等目录。二是注重更新载体,整合协同民政、司法等部门资源,建成一批功能型党群服务中心,让党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新业态企业。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的优势,让他们兼职网格员、安全巡查员、志愿者,建立积分兑换机制,实行服务积分制,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激励体系范畴。
主持人(记者杜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更好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潘家恩(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关键内容。目前,乡村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不少地方将乡村治理的重点放在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导致群众参与不足、社会活力和内生动力不足,不利于统筹调动各方资源提升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村庄存在空心化、低组织化现象,导致未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对此,要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定位,进一步厘清政府、村民、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与乡村产业、乡村建设,深化拓展“三事分流”分担共治机制,推动多方主体有效参与基层治理,探索具有川渝辨识度的乡村治理创新经验。
李向前(成都理工大学社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城市社区最大的优势是消费和人气,农村最大的优势是生产和生态,要做强城乡社区互助圈,在党建引领下,推动城乡社区互相结对,在城市社区建立“云端超市”,推动农产品进城、城市“人气”下乡,推动形成城乡社区利益共同体。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