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

书写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邻里”文章(新闻特写)

金钗袋巷79号,白墙黛瓦上的牌匾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这里是中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的新起点: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

1949年10月23日,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成立。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居委会主任陈福林倡导的“凡事大家商讨,这是最好的民主方式”理念下,上羊市街社区的居民开启了“居民自己的事自己商量着干”的自治之路。社区一方面向居民宣讲党的政策,另一方面组织居民开展清洁卫生等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居民自治内容又拓展到了帮扶老人、平安巡防等,由点带面地号召更多人参与活动。

2009年9月,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上羊市街社区党委发动党员成立“邻里值班室”,形成“1+4+N”邻里值班体系,即1个社区总值班室和4个片区分值班室、N个楼道(庭院)值班点,由网格居民骨干轮流坐班,听取民情民意。

“有困难就近先找‘邻里值班室’,‘一方有事,八方响应’速度加快了,网格值班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找小区的分值班室,或者直接视频电话连线到在总值班室坐镇的居委会委员。”上羊市街社区党委书记沈雪鸿介绍。

20多年间,上百个值班点、480名党员让“邻里值班室”从最初仅提供收衣服、代接孩子、照顾老人等服务,逐渐发展为“什么都管的‘万事通’”,协商解决居民大小事情数千件。

“这是我结对的一名高龄老人沈奶奶,我一天要去探望几次才能放心。这些老人大多数都是独居老人,我们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努力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邻里情。”“邻里帮帮团”成员樊阿姨说。

为了进一步做好“邻里”文章,把温暖传递给社区每一个人,2023年,“邻里值班室”升级为“邻里汇”基层治理品牌,开启了社区治理新征程。在“邻里汇”品牌下,社区又成立“邻里帮帮团”,由居民结对20名平均年龄在89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第一时间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并为老人提供帮助。目前,“邻里帮帮团”的服务正由点及面,逐步覆盖社区7个网格。

“小哥,来开盲盒啦!一荤两素6.9元!两荤两素9.9元!”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在社区“邻里食堂”都能听到食堂厨师赵玄热情的招呼声。

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上羊市街社区辖区的新就业群体队伍逐渐壮大。社区在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上城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不断拓展“邻里”新内涵,将新就业群体作为“邻里”服务对象。2024年5月,将社区老年食堂升级为“邻里食堂”,在由“邻里帮帮团”为结对老人送去爱心公益餐基础上,推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定制款“盲盒”套餐,在非送单高峰时段,向新就业群体提供午晚餐。

“邻里值班室”汇民情、“邻里帮帮团”汇服务,上羊市街社区写实“邻里”文章,不断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书写着新时代居民自治新篇章。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