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党旗 抱团干 带民富

江西省新余市水北商会引导会员企业报效桑梓(新闻特写)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对新余市水北商会引导民营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肯定;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听取来自江西的谢茹委员关于水北商会带领138家企业320名会员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汇报时,称赞这一行动是“壮举”。

善解疙瘩化解陈年矛盾,热心公益支持一方民生,领头创业带动农民增收。新余市水北商会坚持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引导会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善治共富的新路子。

把党组织

建在经济最活跃的“细胞”上

十多年前,水北镇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一些问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任务繁重。怎么办?当时,水北镇党委从水北民营经济发展中找到了机遇。水北镇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商贾重镇,一些从本土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经过多年打拼富裕起来后,有着回报家乡、反哺社会的愿望。于是,一个破题思路形成,搭建党建平台,成立乡镇商会,将本土民营企业家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治理和村庄建设。

一拍即合,一呼百应。2012年9月,水北镇成立江西省首家市直属的乡镇商会,三个月后,商会党委成立。如今,水北商会有103名党员,党委下设1个直属党支部、4个行业党支部和1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实现支部建在行业上,活动落到项目中,会员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事实证明,水北商会把当地的人缘、亲缘、乡缘关系理得非常清晰,一旦发生重大事情,可立即找到相关人员调解。商会党委还创建社会综治协调小组,积极参与当地山林、医患、邻里等纠纷调解,将很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水北镇习家村和邓家村存在山地纠纷,两个村一度关系紧张。水北商会原常务副会长习润根主动找到两个村小组负责人,调解矛盾纠纷。经过商议,他先后斥资50万元租下“纠纷之地”,又投入资金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带动两个村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将“纠纷之地”变成“发展高地”。

把一腔真情

奉献在故土家园里

一人拾柴火难旺,众人抱薪火冲天。家乡的社会事业,需要商会会员抱团干。

水北商会发挥“党建+乡镇商会”模式的优势,通过制定社会事业实施规划,将资金集约合理使用,完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让“一老一小”享受到民生福祉。

走进水北镇上村村,只见长2.5千米、宽5.5米的村庄主干道全部铺上了沥青。92幢新楼房整齐划一、大气美观。

说起这些变化,75岁的村民邹井恒竖起大拇指。村里庭院式颐养之家内,十几名老人正开心地唠嗑。近年来,水北商会党委引导会员捐资建设了50多个颐养之家,免费为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惠及800多名老人。

照顾老人,呵护孩子。水北商会兴建了造型古朴、设施齐全的颖江书院,书院有各类书籍2万余册,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行走在水北镇,到处能听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的温情故事。在这里,报效桑梓的“涓涓细流”早已汇成“浩渺江河”,成为水北商会的独特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不断汇聚和释放。

把“一户都不能掉队”的誓言

写在共同富裕路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水北商会积极开展“商会+弱村”帮扶活动,从原先捐钱捐物到现在的“输血”“输智”,因地制宜带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

为达到深度帮扶目的,水北商会党委选出43名会员党员转型领办富民产业,形成了“从商会会员中选出致富带头人,从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商会会员”的双向发展模式。

在水北镇慕江村习家村小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村民正在管护铁皮石斛。水北商会常务副会长习润根领办乡村振兴产业,以“公司+村集体+脱贫户”的模式,打造近200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帮助农户实现年均收入增加。

致富思源报效桑梓,富而有义回馈社会。水北商会的会员们将“一户都不能掉队”的铿锵誓言书写在故乡大地,为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报通讯员 廖海兵 袁碧欣)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