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社会工作面对群众广泛、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群众的关切和利益在哪里,凝聚服务就向哪里发力”上出实招、求实效,把社会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解民忧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安徽省桐城市,一条六尺巷,见证了300多年前的一段礼让佳话。桐城市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形成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村民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核心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方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写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从浙江诸暨发端的“枫桥经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如今,“枫桥经验”早已走出浙江、走向全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持续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辖区内曾经矛盾频发。仙林街道抓住党建引领牛鼻子,深入实施“五个一工作法”——“一面旗”强化政治引领,“一张网”织密组织体系,“一线法”推动干部下沉,“一家亲”汇聚区域资源,“一条心”党群联动共治,推动矛盾纠纷有效解决。
各地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将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北京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通过“书记抓、抓书记”,有效回应群众诉求;辽宁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基层社会矛盾调解组织作用,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甘肃省陇南市全面推行党建引领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双向通道,建立起群众说事、民主议事、阳光办事闭环机制。
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量化解矛盾纠纷,法治是保障。
江西省着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1630余个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实体化运行,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广东省实施“信访工作法治化强基工程”,出台20多项配套制度,推动各地各部门健全完善相关机制130余项,开展“春雨润民心,信访解民忧”活动,指导各地各部门依法及时就地办结群众信访事项。海南省提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22条具体措施,推动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优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各地积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运用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定分止争,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在坚持中焕发生机,在发展中发扬光大。根植历史文化沃土,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回答时代课题、回应人民需求过程中与时俱进,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汇民智 “金点子”转化为“金果子”
“对于刚来衢州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有礼租’提供的房源是落脚这个城市的暖心第一站。”提起浙江省衢州市“有礼租”,来衢求职的朱德焱赞不绝口。针对外来青年在求职到入职过渡期间住房难问题,衢州市通过民呼我为统一平台——人民建议征集“浙智汇”应用程序向群众广泛征集“金点子”,探索“有礼租”青年短期居住服务。
人民建议征集是凝聚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机制”的具体举措。各地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切实办好一批关键小事、民生实事、发展大事。
建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河南省研究起草《河南省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试行)》、青海省出台《青海省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指导意见(试行)》《青海省委社会工作部人民建议征集、办理工作规范》,宁夏回族自治区探索建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有关部门、单位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四方联动”机制……各地进一步规范人民建议的征集、办理、转化运用及督办等流程。
搭平台,畅通征集渠道,让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成为社情民意“直通车”。
上海市面向全市职工、青年创业者、老年人、非公企业、新就业群体、社区治理“达人”等6大群体开展“人民城市”专项征集“1+6+1”活动,并举办“大城小事——聚基层智慧、解身边难题”专项征集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区76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建立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让群众有地方反映情况;云南省依托“云南网上信访”搭建征集平台,联动省发改委、省信访局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征集,并对10个重点行业领域的50余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23个主管部门进行“面对面”征集。
求实效,推动转化运用,让“金点子”从群众中来、好政策到群众中去。
黑龙江省建立省、市、县、乡四级人民建议征集网络,省级部门围绕8个专题设定60个题目开展年度人民建议有奖征集活动,开展“我为亚冬献一策”等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全年共征集建议2900余件,有效建议2450件,转交各地各部门办理;湖南省开展“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分三批遴选了700多条高质量“金点子”,转交58家中央在湘有关单位和省直有关单位办理,建立台账、跟踪问效,办结率达60%以上。
如今,各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氛围已逐步形成,而一个个充满群众智慧的建议就是一把把推动社会治理和城市发展的“金钥匙”。
聚民心 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时代楷模”吴亚琴、“最美社区人”林松淑……吉林省通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科学化、能力素质专业化、激励保障系统化、业务操作规范化,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深耕细作,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小巷总理”,社会工作力量更加充实。
社区工作者工作在楼院门栋、服务在群众身边,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具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明确要求。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各地在配强社区工作者方面持续发力。福建省采取“三岗十八级”等方式,落实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并打通职业晋升通道,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山东省选得优、建得强、管得好、留得住,加大社区工作者选聘力度;湖北省通过省级示范培训组织带动市、县、乡分级抓好城乡社区工作者培训;西藏自治区印发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
作为全国首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在队伍建设、选树典型上下功夫,从1988年13位老人的“送煤、送菜、送炉具”老三送,到建立“新兴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逐步发展壮大到如今有63家党建共建单位、38支志愿服务团队、3900余名注册志愿者的服务规模,志愿服务持续焕发蓬勃生命力。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以社区(村)为主阵地、主场景,组织动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深化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
河北省组织开展15项省级层面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涉及13个服务领域,推动“志愿+N”多领域志愿服务工作协同发展;重庆市实施志愿“铸魂、助力、暖心、强基”4项行动,培树“渝善渝美”市域志愿服务品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深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壮大队伍力量,精准对接需求,优化项目设计,深化活动实践,培育特色品牌项目……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37亿注册志愿者、135万支志愿服务队,“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我奉献、我快乐”成为社会新风尚。
提升凝聚服务水平,离不开专业力量的参与。山西省加快省级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建设,做好“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志愿服务”试点工作;贵州省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省级社会工作服务督导人才选拔培养(培训),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和工作者培训……202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达188.9万,再创历史新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广泛分布在儿童福利、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区矫正等领域,成为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
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社会工作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