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便可看到见证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过程的古老香樟树。在其旁边,一组5人围坐开会的塑像,似乎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历史。
“1980年,大家就是在这里推选我成为首位村委会主任。”80多岁的韦焕能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旧感慨。
40多年前,合寨村存在着赌博多、盗窃多、乱砍滥伐多、搞封建迷信多等问题,但是管事的人少。
时任合寨大队果作生产队队长的韦焕能,召集邻近几个生产队的队长,在香樟树下商量,以村民投票的形式,选举出几个带头人来负责管理村里的事务。
卷烟纸作选票,米筒当投票箱——85户村民代表选出了村民委员会第一届班子,韦焕能全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当选后,他带领村民一起制订了村规民约。
“我们当时制定村规民约,大家都摁了手印。村里大小事,村民都参与进来。”韦焕能说出了村民自治的深刻内涵。
步入新时代的合寨村,村民自治的首创精神内涵不断丰富。
合寨村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始终,探索形成“三聚三促”乡村治理模式,即聚焦党建引领,促基层党组织强起来;聚焦共建共治共享,促主体参与多起来;聚焦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促乡村治理活起来,持续擦亮村民自治金字招牌。
“党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广泛发动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搭建起组织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合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兰锋介绍。
合寨村党委开展“书记办、马上办、我来办”活动,推动党组织书记带头揭榜领题、攻坚破题,引领广大党员和社会各界参与基层治理,开展网格精细化服务管理,实现基层党组织从“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兰锋介绍,合寨村选举产生村民议事会。议事会成员由村民无记名投票产生,由村里有名望的老人、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党员以及部分村干部组成,每个季度举行一次,至今从未间断。这项制度帮村民解决了不少烦心事。
种桑养蚕是合寨村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传统的种桑养蚕规模小、效率低,村民期盼着产业升级。在一次村民议事会上,大家就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有村民提出,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厂房集中养蚕,以解决产业“小散乱”的问题。这一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大家便商讨基地建设、运营、管理的模式,统一思想后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最终建起两个120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们将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激发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不断丰富村民自治的时代内涵。”屏南乡党委书记陈朝光说。
(本报记者 赵雪 通讯员 林秋妮)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