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长市

巧用议事协商“金钥匙”“未诉先议”纾民困

徐宏义 应杰

安徽省天长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创新协商方式、织密治理网格、搭建协商平台,推动矛盾化解由“接诉即办”逐步变为“未诉先议”。

创新协商方式,划好议事过程“标准线”。充分考虑协商主体的多元性、代表性与开放性,明确由村党组织书记负责牵头议事协商,“两委”成员和乡贤能人随机抽取参与,利益相关人员直接参与,提升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协商共治机制,构建镇、村、组三级协商共治层级,从协商事项的采集、交办、办理、结果公示、成果评议5个步骤及其相对应的5个清单,精心绘制《村(社区)协商事项办理流程图》范本,反映村级协商层级,解决村级议事协商操作和程序问题。

织密治理网格,畅通群众诉求“连心桥”。把党建、政法、综治、民政、环保、城管、信访、市场监督、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整合成“一张网”,划分1231个网格,按照“定范围、定职责、定人员、定报酬”的“四定”原则,选配党员网格长、网格员4300余名。开展日常入户走访,发挥网格员对划定区域情况熟悉的优势,重点排查网格中涉及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生产生活等领域问题和诉求。建立网格微信群,通过微信群线上掌握动向、回答问题、宣传政策,及时了解新情况、新诉求和新焦点,进一步提升摸排效率。加强数据分析,结合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新生问题,对照信访“三报三单”和12345政务便民服务热线情况,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搭建协商平台,打出矛盾化解“组合拳”。在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建立党支部服务点、党员议事之家以及村(居)民议事点1000多个,用于党员和村(居)民代表开会、学习、议事协商,实现议事协商场所村级“全覆盖”。通过“皖事通”智慧社区等搭建党情民意网络互动平台,进一步拓展外出务工人员参与村(居)务渠道,有效破解因时间、空间原因造成的议事难问题。以党员微组织为抓手,成立“红袖章”志愿服务队、“平安”志愿服务队等微组织1640个,通过“党员亮身份”和“党员双报到”等活动,参与群众协商活动。深化滁州市委“1+5+N”工作机制,引入“五老”、新乡贤、“两代表一委员”等参与矛盾调解,打造推广“老党员”“好大姐”等特色调解工作室。目前,设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07个,创设涉法涉诉、物业服务等专业人民调解组织14个、调解员1108人,实现市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

(作者单位均为安徽省天长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