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充分肯定了丹江口库区的守水护水工作。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十年来,丹江口库区一批批守水护水志愿者,用青春与汗水书写新时代的环保篇章,用担当奉献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一泓清泉通南北,十年坚守一库水
晨光初起,江面如镜,党员何立国带着耙子、网子、钩子“清漂三件套”,撑着船穿梭在丹江口水库的库岸线……同一时间,一艘小船划过波光粼粼的汉江水面,蒋德新身穿“小水滴志愿者”马甲,和队员一起清理水面漂浮物……他们有的曾是库区渔民,有的是离任村干部,有的是普通村(居)民,有的是党员志愿者。如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者,经常活跃在净岸护水的第一线。
“听说,丹江口水库被誉为‘亚洲天池’,是京津冀豫四省市的‘大水井’,一种自豪感、使命感从我心底油然而生。”提着装满从水面打捞的漂浮物袋子的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村民张绪春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改变。”
张绪春曾是库区渔民,靠水吃水的他,对水有难以言说的情感,看到水面上有垃圾,不管多远他都会去清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后,他养鱼的方式变了,不再喂饲料了;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后,他主动清了网箱、交了渔船,转型种起了橙子、橘子。
每当汛期来临,看着养育自己家一代又一代的水面漂浮着枯树枝、烂树叶,想着饮用这些水的后果,张绪春心里不是滋味,顶着40℃的太阳,他当起了“清漂人”……
近年来,丹江口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守水护水进机关、进村(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五进”活动,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动员社会,让守水护水成为全民共识,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目前,全市共有超21万人注册成为志愿者,约占常住人口的60%。
百支队伍来带动,千里碧波党旗红
“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守井人’,我郑重宣誓:勇担政治使命,当好护水卫士……”2023年7月15日,丹江口市守水护水动员大会召开,市委向20个镇(街道、林区)“小水滴”志愿服务大队进行授旗,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绿水青山之间。
一滴水虽微不足道,但“小水滴”们汇聚在一起,便拥有无穷的力量。
为将零散的志愿者组织起来,丹江口市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具体负责,在市级层面组建“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在乡镇(街道)成立志愿服务大队,村(社区)设立志愿服务小队,构建了“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同步成立清漂、护岸、银龄、巾帼、红领巾等13个志愿者协会,带动全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361个。
丹江口市组织引导1.3万余名党员加入各志愿服务组织,在各志愿服务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沿库岸线划定党员责任区,组织7100余名党员干部分段包保2000余千米库岸线和157条支沟,包联14万户城乡居民,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清漂净岸、巡河护河、植绿护绿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库岸线旁、志愿服务队中,把广大志愿者凝聚在“大库区”和“小流域”一线。
牛河林区凤凰山村党支部书记杨献锋牵头组建了一支由34人组建的“河小清”志愿服务小队,每周多次巡护村内15.3千米的库岸线,在节假日通过分块包保、轮流上岗的形式在观景平台宣传劝导、清理垃圾,实现了辖区库岸线的常态巡护、重点整治,有效防止了白色垃圾进入库区。
岸绿河清了无尘,万家都是“守井人”
“11月30日在泰山庙社区装卸小区开展文明观察志愿服务活动,排查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需要25人……”
“12月1日到盐池河镇水坝沿岸开展清漂净岸志愿服务活动,需要15人……”
打开志愿汇APP,可以看到一个个志愿活动招募信息,志愿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位置就近就便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每天给自己定个2万步的小目标,下班后沿着河边走一走,看到垃圾顺手捡一捡,既锻炼了身体、又美化了环境。有时跟着志愿服务组织一起做活动还能得积分,享受优惠政策。”居民志愿者邓金晶说。
为激励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守水护水志愿服务,丹江口市出台《环保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在享受教育、医疗、文旅、交通等公共服务方面给予优先优惠。开设“水都正能量”等专题专栏,常态化评选“最美守井人”,讲好“守井人”故事,让“我守水我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基层党组织带领和政策激励下,丹江口市的志愿服务全面融入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共同缔造、“五无”(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成为全市35万名群众的共识和行动自觉,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变化,垃圾不落地、污水不直排成为生活习惯,守水护水工作正在从被动处置向源头预防转变、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走出了一条以“小河清”保“大河净”的实践之路。
(本报记者 李梦丹 通讯员 吴进军 郭晨阳)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