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每一家去,不落下一个孩子!”

“是你们的资助,让我能够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启人生新的征程。这份资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激励。”

“我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回报关爱,将来也像你们一样,将这份爱心传承下去。”

“它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善良的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一个陌生人去追逐梦想。”

2024年8月10日上午,青海一家饭店的会议室里涓涓暖流在涌动,爱心与希望在升腾,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以下简称“救助会”)“圆梦行动” 暑期助学金发放仪式正在这里举行。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救助会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血与付出,照亮43名学子的求学之路。

在2022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圆梦行动”大学生教育救助志愿服务项目被推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爱心传递,梦想启航

在经济相对落后、就业难度较大的青海,考上大学、找到工作始终是照亮贫困学子未来的明灯。然而,多重因素限制,这些孩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面临学费和生活费的巨大压力,求学之路因此布满荆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2002年,由几个青年爱心企业家自发组织起来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小团队“青海穆斯林文化中心救助部”里进行了这样的谈话:“这几年考上大学的娃娃越来越多了,救助部现在的能力和水平已经跟不上需求了,要扩大范围,靠我们几个人是不行的。把救助部正式申请一下,成立一个正规的组织,这样一来参与的人多,做起事情来就好办了。”

2004 年 6 月,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应时而生,经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青海省民政厅批准正式成立,秉持 “力所能及、拾遗补阙、源于社会、惠及所求”的慈善理念,从“圆梦行动”大学生救助志愿服务项目开始,积极开展以教育救助为主,扶贫济困、医疗救助、灾难援助及志愿者服务等为辅的各类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与爱心传递的深刻内涵。

“圆梦行动”大学生教育救助志愿服务项目采取“学业辅助+生活补贴+专题培训+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资助前由当地爱心人士作为向导带领志愿者跋山涉水入户调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总资助金额4967.20万元,共助力11168名贫困学生放飞梦想。

每个孩子都代表一份希望

“走到每一家去,不落下一个孩子!”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韩文科会长的这句话时不时会在救助会志愿者耳边响起。

今年33岁的马智对此深有体会。2010年,他考入西安欧亚学院计算机系,当时父母双双下岗,数千元的学费让家庭无能为力。经人介绍,他和母亲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救助会寻求帮助,可救助流程已走完,当年的助学金也已经发放完毕。正当失望之际,救助会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仍尽职尽责地询问他的个人情况和家庭状况,最终破例资助了他。

“好好念书,将来毕业了为社会多作贡献。” 马智仍然记得当时赵海山副会长的叮嘱。如今,他已经是国家电网青海公司的一名工程师。马智说,他现在最想做的事,便是把这份善举传承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救助会以完善的救助体系,规范的工作方法,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大学生送去温暖与希望,让爱与梦想在青藏高原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逢的意义在于彼此照亮

就如投入一颗石子,涟漪不断扩散。“圆梦行动”项目不仅是一项简单的经济救助,更是一场爱心与希望的传递之旅。对于受助者来说,被救助的温暖让他们感激,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人更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受助学生马金萍在大学时,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偶然认识了家在陕西的海金波,得知海金波的妹妹得了白血病,马金萍立即组织募捐活动,多方筹集了3万多元善款送到海金波手里。马金萍说:“从得到资助之后,我就立志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可以照亮别人的人。”

考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马忠义,弟弟还需上学,而家庭月收入只有约1000元。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向救助会申请到了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最重要的是,救助会让我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独自前行。”此后大学的每个假期,马忠义和其他7位志愿者都会一起前往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红旗滩小学支教,用实际行动传递这份温暖和爱心。

同心、同行、同向。救助会培养出2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600余名大学生“同心”志愿者已为青海省民和、门源等7个县33所中、小学校的2万余名学生进行了支教助学,累计行程万余公里,为3000 余名留守儿童送去关爱。

二十年辛勤耕耘,二十年硕果累累。“捐资助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不仅仅是关注一个家庭和学生,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社会文明。”救助会那成英秘书长说。“圆梦行动”大学生教育救助志愿服务项目将继续开展下去,为青海的每一位贫困孩子托起希望与梦想。

(《中国志愿》2024年第9期)

(责编:田文昕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