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奶奶团”:巧手编织幸福花,缝纫机踩出爱心路

在陕西省西安市永松路社区,有一个元气满满的“奶奶团”,团队成员中年龄最大的已达85岁高龄,平均年龄约75岁,她们被分成编织组、缝纫组等多个小组。每周四,编织组的成员们编织丝网花、帽子、围巾以及包包等手工艺品,赠送给亲朋好友、高龄老人和山区孩子们。而每周三,缝纫组的成员们利用缝纫机等工具,志愿为社区居民缝补衣物。这些“银发”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她们感受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充实与幸福。

奶奶们巧手编织幸福花

走进永松路社区,在“奶奶团”编织组的活动现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长桌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拿着帽子、手提包、手套、丝网花等手工艺品,互相展示。

“这是幸福花!”今年81岁的段月俏手捧一束丝网花笑道,这是她花了一周的时间完成的。在她看来,这是一件非常快乐又有意义的事。和老姐妹们在一起做手工,既能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又可以聊天,可谓身心愉悦。

79岁的刘卫力被大家称为编织组的“全能高手”。只见她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钩针花、丝网花和丝带花,还有各式各样的毛线帽子、围巾和包。不仅如此,老人还经常担任“临时老师”,教其他人改进编织的技法。

“活到老,学到老。其实,退休以前,我主要忙工作,不太会做手工。”刘卫力回忆道,大约10年前,当她得知社区成立编织组后,她就加入小组,从跟随老师学,到观看手机上的视频教程学,她不断进步,后来能够编织出很多手工作品。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

老人们编织的手工艺品,除了赠送亲朋好友外,还多次成为助老帮幼活动中的礼物。编织组成员曾给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编织了一条红围巾,为蓝田县的困难儿童编织了围巾、帽子和手套。

刘卫力认为,这样既能动脑、动手,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

老年人缝纫机踩出爱心路

“嗒嗒嗒……”老式缝纫机的声音传来,只见王丽珠老人正在踩踏缝纫机,给桌布锁边。

旁边摆放的最新的“缝纫修补登记册”上,记录了最近三个月上百位居民前来修补衣物的内容,有床单锁边、缝补衣服、裁裤边、改小裤腰尺寸、装拉链、缝坐垫……

“这台缝纫机是我从我家搬到社区缝纫组工作室的,是20世纪70年代买的。”今年82岁的王丽珠老人笑道,她们那个年代的女性,基本上都会使用缝纫机。现在的年轻人忙工作,衣物出现小问题,找个缝缝补补的地方不容易,所以她和团队成员很乐意奉献爱心。

作为“奶奶团”的队长,王丽珠既是编织组的成员,也是缝纫组的一员。她向记者介绍称,大约10年前,社区成立编织组,她们每周四聚在一起开展手工活动,学技艺,编织手工作品。

“随着老年志愿者的增加,去年3月份,社区又成立了缝纫组,我们免费为居民缝补衣物。”王丽珠说,每周三,社区居民都会带来需要缝补的衣物,缝纫组的老人们分成小组,轮流值班,热心地帮忙修补。

今年76岁的张荃茸,也是编织组和缝纫组的成员。“我编织的这两顶帽子,一顶是给孙女的,另一顶是给老伴的。看着家人戴上我亲手织的帽子,我感到很自豪。”张荃茸说,给社区居民缝缝补补,变废为宝,她觉得更开心。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感动居民

“她们不嫌麻烦,乐于奉献,让人感动。”社区居民张女士说道。之前,缝纫组的老人帮她缝过裤边,做得很好。“从‘奶奶团’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老有所乐、老有所为。”10月19日,居民赵女士表示,她退休后也要成为其中的一员。永松路社区主任石强表示,社区的自组织活动每天都有。看到编织组和缝纫组的老人们,展现“银发”担当,让“余热”更火热,他们也感到很欣慰。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