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挥洒余霞光芒,贡献“银发力量”

“多年来,大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重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对他们发挥专长、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怀和奉献精神作出高度评价。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开展爱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各地的老年志愿者们也纷纷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银发力量”。

“银龄行动”映晚霞,志愿服务暖万家

“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我是祖国培养起来的,现在虽然体力不如年轻人,但头脑还清晰,只要人民还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年过八旬仍坚守岗位的路生梅正是“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之一,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路生梅非常欣喜,为民奉献的力量更足了。

2003年,一批老专家、老教授在全国老龄委组织下来到欠发达地区发挥余热,拉开“银龄行动”序幕。此后,“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规模不断扩大,已累计700余万人次。

“读片要眼到心到,决不主观莽撞;分析病情要周全,谨防漏诊误诊。”这是沈医生常叮嘱当地年轻医生的一句话。沈扬,一位骨科医生,这已是他第十次参加沪疆“银龄行动”了。在援疆的日子里,他坚持每日晨会前查房,天天开展手术指导,详细讲解每一个医学案例,将宝贵的医术经验分享给每一位渴望成长的同行。

在首期沪疆“银龄行动”中,上海31名医疗卫生系统的老年志愿者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在3个月的时间里,老专家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作风赢得当地医务人员和各族群众广泛赞誉。2003年至今,上海已开展了20期沪疆“银龄行动”,足迹遍及新疆20余个市、县,帮扶领域达10余个,有医卫翘楚、教育专家、心理大夫、专业社工,甚至还有农业行家……

退休医生到困难地区开展义诊;银发教师走上新的讲台;各类行业老专家倾囊相授,为受援地培养出一批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银龄行动”已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成为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的重要平台之一。

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是我们未来工作重点之一。”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王绍忠表示,下一步将以“敬老月”活动为抓手,广泛动员各方资源和力量,多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献爱心,助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老有所养,志愿红温暖银发时光

“一直以来,我们按照‘党建+幸福食堂’服务模式,有效整合辖区服务资源,构建15分钟为老服务圈,让辖区老年人在社区实现休闲、就餐、健康服务一条龙。”吉林省通化市新站街道胜利社区党委书记陈祥贵说。近年来,通化市积极探索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通过社区党组织统筹、志愿商户参与和志愿者服务,积极打造社区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餐饮服务,乐享家门口的幸福“食”光。目前已建成62个社区老年食堂,月均接待4万余位老年人。

“听了听她的心肺功能,老人家没啥事儿。”于超峰以熟练的手法,快速为老人更换了尿管,随后又完成了听心率、测血压等一连串常规检查,“目前没啥,她要是再有不舒服,你随时喊我。”老人的女儿杨丽连连点头:“于大夫,这两年要是没你来帮我,我真不知道咋熬过来。”40岁的于超峰是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西苑社区的一名基层医生,也是两年前加入社区涧贤e家助医助老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他服务过的居民,九成以上为失能、半失能等行动不便老人,导尿、插胃管、褥疮换药、综合复诊等服务显得尤为雪中送炭。涧贤e家助医助老志愿服务队不仅可基本满足本辖区老人的需求,还向其他社区“输送”优质助医资源,解决了更多老年人就医的实际困难。

“以前这里拿东西我们要凳子爬上去的,年纪大了不方便,现在只要按一下这个按钮就可以了。以前大理石的地很滑的,容易摔跤,现在按照我的身高装的扶手,很好的。”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社区,81岁的方妙珍站在她居住了30多年的老屋中,满心欢喜地展示着刚刚改建完的厨房和卫生间。今年9月,浙江省推出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补贴政策,主要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检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大方面,提供了57项适老化改造选项,并配套发布了详细的改造项目补贴范围目录及指导价。方妙珍正是借此机会,完成了家中的改造。

而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志愿者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洗澡难的问题,打造了由在职医生、护士为志愿者的“助浴快车”志愿服务项目。墙壕里社区的87岁陈奶奶卧床多年,老伴也年事已高,已经很久没有洗过一个舒服澡了。“助浴快车”志愿项目团队接到求助后,医生志愿者上门为陈奶奶进行了细致评估,制订了适合她的助浴方案。借助专业助浴设施,助浴师和志愿者们上门为陈奶奶洗了一个舒适的热水澡,洗完澡的陈奶奶露出久违的笑容。自2020年启动以来,“助浴快车”已经走过了湖州市许许多多的乡间小道和城市小巷,给无数老人带来身体上的舒适和心里的温暖。

从就医、住房的“大事”到吃饭、洗澡的“琐事”,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志愿服务的方向就是什么。多地因地制宜出台助老政策,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能享受到便捷、舒适、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志愿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用爱心和耐心,让“老有所养”不是口号,而是老年人最真实、最动人的幸福体验。

老有所乐,打开娱乐“新方式”

“登上这个大舞台,我仿佛找回了青春的影子,感到自己变年轻了。”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明珠助老社社员彭荣贵站在舞台上感慨万千。在广场上,广场舞的热烈比拼如火如荼,就连志愿服务活动也被打造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也不断创新。明珠助老社结合老年人的情感和文化需求,为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打开了“新方式”。从舞蹈演出、乐器弹奏,再到照顾老人、协调纠纷等志愿服务,明珠助老社6000多名银龄老人,用快乐与奉献诠释了“余霞满天”的真谛。

“魏姨,这个针法是怎么钩出来的?”一群退休老人中,有一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手工能人”的魏华阿姨,她用一双巧手编织出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桥梁。每周四,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首创福特纳湾社区里,这个编织课堂最热闹。社区为了满足老人们的兴趣爱好,特意开设了“巧娘手作工坊”,魏姨耐心地教导着每一位学员,从基础针法到复杂图案,这里成了魏姨和其他老人们展示才华、交流心得的乐园。“巧娘手作工坊”还让这些“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在定期举办义卖活动中,老人们把亲手编织的工艺品收入捐赠给社区基金,用来支持社区治理和服务群众。

“羊毛摩擦起电,请大家注意看,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塑料杯转动了,这就是静电马达。”这一生动实验,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好奇心,63岁的唐守平正在拍摄趣味物理现象短视频。唐守平是一位拥有39年物理教学经验的教师,他和爱人周康花退休后并未停下脚步,而是把课堂又搬到了网上。为了制作这些实验道具,唐老师干脆租下了一间厂房。三年间,他制作了900多条趣味物理实验视频,收获了超过100万粉丝。两人携手拍摄短视频,不仅是为了延续教育梦想,更是希望为社会贡献余热,让知识的光芒继续照耀更多学生求知的路。

在新媒体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网络和镜头分享自己的生活,传播知识快乐,实现自我价值。如今,无论是各种文艺活动的现场还是短视频的屏幕上,老年人都在欢声笑语中重新拥抱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他们的老年生活,如同一幅绚烂的画卷,洋溢着从容、充实与美好。

老有所为,双向志愿映夕阳

“给21号葛老太买的2.7元冬瓜送给她,状态良好!”“给13号302的刘奶奶提供了家务料理服务,顺便帮她修补了衣服,老人一切都好……”71岁的王太春,身为南京市探访关爱专项行动的服务对象,本应是需要志愿服务的受助者,但却主动为其他更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服务,成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者。在秦淮区东水关社区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服务点,每天都能看到像王太春一样的志愿者留下的服务记录。南京市近年来推出“互助时间”养老新模式,倡导“年轻时存储时间,年老时兑换服务”,志愿者通过服务就能为自己存储服务时间,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实践。

“最开始是孩子放学的时候没人接,就让孩子待在学校旁边那个小屋里面,那边很冷,就把他们带回来,带到这里暖和一点,就这样开始的。”袁佩君是宁波市“共享奶奶”团队发起人,整整四年多,她风雨无阻接送“别人家”的孩子。把孩子们接回家后她还会为孩子准备食物,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慢慢地,袁奶奶的善举在社区传开,很多人都希望加入接送队伍。袁奶奶了解到社区共1200多户双职工家庭,其中超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低龄儿童,许多家长正为孩子的接送问题烦恼。就这样,2019年9月,“共享奶奶”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了。更让人暖心的是,日常相处中,孩子也将快乐传递给老人。一头是白发,一头是孩童。大手牵小手,不但让“共享奶奶”们找到了自我价值,也形成社区自主的“一老一小”互助模式,增添了邻里亲情。这是一场“老”和“小”之间的双向奔赴,老人们健康长寿,孩子们快乐成长,是最美好的期待。

“我老伴儿突发腰椎痛,动不了,女儿在外地,快帮帮我……”去年10月的一天,空巢老人谢东突发疾病。接到谢东老伴儿的求助电话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芦婉华马上联系了社区志愿者王晓兰和赵淑清,立即赶到老人家中。到达谢东老人家中时,老人已面色苍白,额头上布满了冷汗。他们赶紧将老人送往右安门医院。另一边,芦婉华已经联系好了右安门医院的导医志愿者,当老人到达医院时,导医志愿者已经备好轮椅在门口等候。他们迅速接过老人,挂号、拍片子、办手续,陪伴在老人身边。整个过程中,芦婉华一直与志愿者们保持联系,电话线变成一条生命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这样的故事,十年间已数不胜数。最初的几支小队,如今已是有3000余名实名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79万小时的庞大队伍。这十年,芦婉华始终站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带领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医院、养老院、学校、家庭,播撒着志愿精神的种子。

漫步中华大地,无论是在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银龄行动”中,还是在日常触手可及的基层治理与社会服务中,一大批老年志愿者始终活跃在第一线。他们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参与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界限,热爱与奉献永远年轻。他们温暖的身影,成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对“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们的鼓舞,也是对广大老年人群体的一种期许和承诺,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