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聚力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徐亮 王富林

山东省荣成市从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出发,围绕“体系化推进、网格化管理、契约化共建、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进行探索创新,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增强基层治理效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新格局。

在体系化推进上下功夫,打造基层治理“强引擎”。荣成市委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围绕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市委高位谋划。市委书记牵头成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建立完善协调联络、联席会商等4项工作机制,制定《关于建立“信用+调解”工作模式助力基层治理实施方案》等6个意见方案,形成一体谋划、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乡镇(街道)强力赋能。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向乡镇(街道)倾斜事业编制342个,乡镇(街道)编制平均增加16个;统一设置乡镇(街道)综合执法中心,从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6个部门选派176名执法人员下沉一线。村(社区)高效落实。优化村(社区)考核办法,将诉求化解等工作纳入每月考核,倒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牢治理。围绕党员参与治理工作,建立党员正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推动党员在一线发挥作用。

在网格化管理上下功夫,注入基层治理“新活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作用,打通治理“神经末梢”。调整网格设置。按照30 ~ 60户的标准理顺网格划分,制定网格员125项主责和25项辅责清单,健全完善常态化培训、通报考核等运行机制,发挥网格前哨探头作用。优化治理体系。全面推行街巷长制,在网格内按照10 ~ 20户左右标准划设街巷,选派1.43万名党员或村(居)民代表担任街巷长,联系群众半径由之前每个网格长联系51户,缩小至每个街巷长联系11户,实现精准高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规范运行。围绕宣传政策、收集群众诉求、调解邻里纠纷、维护街巷环境等制定街巷长履职清单,建立“1个街巷公示牌、1本民情日志、1处邻里议事厅”等机制,让每名居民都有党员联系,群众有事都找党员解决。

在契约化共建上下功夫,激发基层治理“正能量”。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契约化+信用”治理模式,推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全民签订契约。将信用管理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融合,把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涵盖的互助友爱、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58类事项,纳入信用积分,设置相应的奖惩措施,使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软约束”变成了信用管理的“硬要求”。定期考评公示。成立征信议事会,组建信用信息采集员队伍,每月将信用积分情况在公开栏张榜公示,用“小红旗、小红星”等方式直观呈现,第一时间让居民了解结果。强化结果运用。设定6个信用等级,市级层面出台120多项激励措施,对守信群众形成激励。

在数字化赋能上下功夫,开创基层治理“新模式”。坚持以系统集成、机制创新,推动部门联动,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米”。赋能民生诉求办理。开发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将大到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小到井盖维修、路灯维护等400多项管理事项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实现所有事项“一个入口汇集、一个出口交办”。今年以来,处置各类群众诉求27万余件,按期办结率99.8%。赋能特殊群体关爱。打通民政、人社等部门单位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信息壁垒,建立荣成市社会救助数字平台,对残疾人等11类特殊人群逐一建档,通过系统平台间相互比对,实现动态监测预警,提高救助效率。赋能“三资”有效监管。建立村级综合监管平台,将村级财务记账、合同管理等40余项信息纳入平台管理,逐村张贴公示二维码,手机扫描可查看村外发包合同、财务状况等信息,将“家底”直接晾给村民,让群众安心。

在精细化服务上下功夫,汇聚基层治理“新暖流”。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治理手段,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创新“村(社)情地图”。将残疾人等14类重点人群和活动室、卫生室等12类便民服务场所具体位置摸清摸透,逐村绘制“村(社)情地图”,为抓实治理提供数据库、作战图。精准对接需求。建立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包村(社区)联户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户户到”,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定期组织法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三官三师”到村(社区)提供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丰富服务业态。在全市成立518家暖心食堂,有效解决1.52万名老人“一餐热饭”问题。根据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设置利民服务社、爱心修理铺等便民服务设施,确保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均为山东省荣成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